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青山不老》是一篇阅读课文,而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激昂的美的过程。对于略读课文,这应该放手让学生透进语言文字自主感悟。
上《青山不老》这一课时,我在总结前几篇阅读课文教学和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后,试着把握好阅读读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
通过本节课证明,学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为小学生,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与学习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老师适时、适当的指导。但是,略读课文也不能过多的指导,以前我总是放不开手,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而过多给予引导,这样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
本课教学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和难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等,进行启发,把握引导学生的'“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本课还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
联系实际、际深入思考是本课的一个成功之处。通过本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第一个是开课开始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况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第二个是在感爱老人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生活情况想象如果只有“三间房”什么家具也没有的情况下您会怎么过?还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的爷爷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进城而他却坚持在山里生活时,你会对爷爷说些什么?通过这种想象,使学生体会老人的精神。
教无定法,但对阅读课文老师的恰当引导会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的。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2新课标对略读课文的学习目标定位:资料上做到3点:
1、粗知大意,这篇课文讲的是这些人和事。
2、增长见识。(世上竟有这样的情和景,人和事)。
3、有所感悟,(感受、启迪)。
方法上:要求自读自悟为主,教室更加放手。
目的上:
1、训练学生略读本事,不要求咬文嚼字。
2、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文上,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我执教的这一课,目标定位十分的准确: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些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造的,联系课文资料,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抓住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帮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
⑴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属。
⑵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他已经将自我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个问题,经过写一写。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真正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略读课文教学,我收获不少。我明白了:
1、粗知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够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2、自主阅读也不是自学:
略读课文应当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当有更多的交流自我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教师说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地阅读。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3尊敬的游客:
大家好!感谢您选择旅行社,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姓x,很高兴为大家服务!
接下来我来讲解一下,我们的旅游目的地青山沟风景区,青山沟风景区坐落在丹东宽甸县境内,景区面积123.5平方公里,是aaaa级旅游风景区,景区里面主要分青山飞瀑、虎塘沟和青山湖三大景区。里面的小景点数不胜数风光迷人,青山沟风景区素有“北方小九寨”之称。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让我陪同您一起揭开青山沟迷人的面纱去体会里面的秀丽风光吧。
青山飞瀑景区:青山飞瀑景区又叫飞瀑涧景区是我们青山沟景区里面距离其它两个景区最远的景区,里面主要有我们辽宁省最大的瀑布“青山飞瀑”,青山飞瀑高32米宽16米,在雨丰富的季节来看瀑布是最壮观的,整个景区都能听到瀑布飞下落到潭里的声音。在瀑布底下观看瀑布顿感轻松舒适,因为空气中充满了负氧离子,让空气变的清新人自然就会感觉舒服。在瀑布底下玩水划船别有一番情趣,好了在这里给大家留十分钟观赏时间然后我们走入另一个景点仙女潭。
大家顺着这条小路就来到了仙女潭景点,一提起仙水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开天辟地的时候,天上的有着美丽的七位仙女,她们的母亲带着她们在巡游渤海的时候发现这里有一弯清泉由瀑布流下,落入潭中水非常清彻于是她们停住云头,到这里休息了一下,当时天气晴朗七仙女顿感非常热,于是就宽衣解带跳入了潭水中洗起澡来,她们的母亲也就在旁边的一个长方形的石床上看着她的女儿们洗澡。由于水质清彻而且洗完澡以后会感觉皮肤光滑,七仙女自此就经常来到这里来洗澡。这也是仙女潭的由来。大家看一下,这个下面就是仙女潭,仙女潭水质清彻,一眼见底,没有杂质这就是天然的矿泉水。而旁边的那块方石就是老母床,这里有一个顺口溜那就是老母床上坐一坐会有享不尽福。好了,大家在这里休息一下照照相,不过石头上有水比较滑一定要注意安全。照完相以后,我们就要到爬山的地方了。我们去参观另一处景区那就是观音洞。
顺着人工的钢楼梯,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往上走大约走二十分钟左右就到了观音洞了,观音洞坐北朝南,这里香火历来众多。原来在没有开发景区的时候观音洞就存在了。在过去,人们都是爬山来拜佛来祈求平安的。大家如果不想停留的话,我们继续往上走,就到了观瀑亭了,这里是青山飞瀑景区为了方便游人休息和观看瀑布全景的地方,这里也是一个照相的最佳地方。走到这里我们也可以感受一下抗联英雄当年爬山越岭保卫家园的一个情形。大家可以往这边看,这里是抗联英雄 ……此处隐藏9301个字……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以“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经创造了这块绿洲”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先让学生想象作者在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心境会怎样再找找出体现老人年纪的语句,想象老人的形象。学生经过读句子想象,一个饱经风霜、脸上刻满岁月痕迹、手上长满老茧的晋西北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之后我让学生找找如此年迈的老人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经过找句子、想象画面、谈体会,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八旬老人创造的奇迹令人敬佩。然后立刻组织学生找一找老人再怎样的.环境中创造出了这片奇迹。在交流中插入晋西北的资料,让学生想象老人植树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再一次被老人的绿化山林、造福后代的执着精神所震撼。此时再读“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时,学生充满了对老人的敬重之情。因为这个教学环节比较深入,所以学生对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永远不会老的”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最终以小练笔“如果为老人塑造了一座铜像,你站在铜像前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心里话”结课,学生在写话中再次感悟老人和青山一样伟大的精神。
我觉得每单元的略读课文应当是让学生在前几篇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这一课中运用,这样的文章教师应更多的放手让学生自我去学。纵观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自我觉得从让学生了解一位老人在十分艰苦的环境里创造的奇迹,到最终集中体会老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时由表及里,梯度把握得当,情感体验层层深入。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学生自读自悟的氛围,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让学生由文章资料联系实际想开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异常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朗读本事。但整堂课教学节奏有些前松后紧,导致课堂时间不够,对学生的回答反馈语言还有待于再细化。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青山不老》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0课 。这篇文章是梁衡创作的散文作品。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的故事。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在导入新课后,我问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我们如何学习略读课呢?”学生竟一时有点懵。在以往学习略读课时,我一直是让学生参照学习提示来学习的,怎么会不知道呢?我的问题有毛病吗?“略读课和精读课在设置上有什么区别?”我再次问道。学生似乎更懵了。无奈,我只好让学生翻看以前的课文,找一找略读课和精读课的不同。学生也发现,精读课有课后习题,略读课题目下面有学习指导。此刻,我如释重负。以往可能没有和学生明确提过此类问题。学习精读课时,我把课后问题嵌在了文章学习中;学习略读课时,直接让学生借助学习提示展开学习,所以学生心里没有这种清晰的意识。希望从此以后,学生可以明确如何学习精读课和略读课。
课前出现的这一问题,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堂上学习内容和学习指导方法一定要明确。有时候只是我们自己觉得说得很清楚,而学生并没有汲取到要点。课堂上明确出示学习目标和学习提示至关重要。
从学习提示中,所以我们找到三个问题。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这个奇迹是在什么条件下创造的?3.文章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我提示同学们,要快速找到问题答案,就要利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同学们赶紧翻看单元要素,明确了要抓住关键句,把握课文内容。
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因为文中有一个关键的句子: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同学们也都能从这几个数字上体会到“了不起”。我让同学们齐读这句话,但是感觉同学们读不出这种赞叹之情。可能同学们还不能理解老汉的精神。顺势我指导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有几个同学很快就找到了大环境:风沙肆虐,干旱,霜冻等灾害频发。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可谓“恶劣”!同学们都关注到了晋西北的大环境,却忽略了老汉所居的小环境。在提示下,同学们能总结出,通过三个事例,写出了老汉的孤独,体现了小环境艰苦。前两个问题,我们利用抓关键句的方法,很快就得以解决。
“老汉不禁创造出了不起的奇迹,老汉还有着宏大的.设想,那是一种怎样的宏达设想呢?”我问道。“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这一答案显而易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再次问道。因为学生没有深入读课文,所以他们一时不能回答。看到学生的模样,我感觉有几个学生似乎有呼之欲出,又不知如何表达之意。我想这就是学生平时积累较少,词汇量太少,理解体会较少的缘故吧。我有时也会有这种感觉,似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老汉的精神,我带领学生读了下面一段话: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读完这段话,我再次问道:“是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品质,让老汉坚守在这里,不愿离开?”“热爱这里,无私奉献”同学们回答道。是呀,正是因为老汉热爱这片土地,有着无私奉献的执着精神,才让老汉创造出了这样的奇迹。至此这一问题才真正解决。
第三个问题,为何以“青山不老”为题目?这应该是最难的一个问题。我提示同学们,在此前学过的几篇文章,如“灯光”、“桥”,题目不仅仅局限于表面,它还有深层次的含义。所以本文为何以“青山不老”为题目,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理解青山的含义,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同学们很快说道,青山表面指我们看到的青山,实际还指老汉的精神。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有同学说道:“老汉精神会一直延续下去。”我不禁为同学们竖起大拇指。但是,当我让同学们连起来说说题目的含义时,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等待片刻,仍旧没有人举手回答。我开始帮助同学们梳理,并将答案出示在黑板上。
反思在这一环节,我觉得回顾之前的学习,带着经验理解题目还是比较好的,学生有借鉴思路,更容易找到突破口。在理解题目时,我只提示要关注最后两自然段,没有让学生在读中体悟。如果让学生反复读几遍,并在这里停下来,等一等,给同学们一点时间,相信同学们会组织好语言的。
总结起来,本节课有以下不足:
1.这节课课堂节奏把握不好,没有处理好问题之间的衔接过渡。
2.课堂上缺乏耐心,越俎代庖,给学生组织语言的时间较少。
3.课堂上,缺乏朗读指导。比如,在理解了晋西北的大环境后,再读老汉创造的奇迹,应该更能体会老汉伟大品质。过渡后再回头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应该更能感受到赞美之意,感受对老汉的敬意。
4.课前没有进行基础知识梳理。在课上读课文时,我发现有同学读错词语,这才意识到因为没有运用课件,忘记了课前认读词语环节。只好趁机进行随文识词。文中出现的几个成语,如风雨同舟、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也没有让学生深入理解。
文档为doc格式